从2022年初清控至道教育-贝翰文大学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首期班开学,如今很多同学3年的博士学习之旅逐渐接近尾声。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学术耕耘,博士论文答辩作为攀登博士巅峰的“最后一公里”,既是成果的绽放时刻,亦是心力的终极考验。
我们欣喜见证多位同学已成功跨越终点,但深知仍有同学因未知而忐忑。为此,清控至道教育特邀清控至道教育-贝翰文大学中文项目运营主任Dr. Song为大家解读《DBA项目官方答辩攻略》。
贝翰文大学中国项目运营主任
贝翰文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注册会计师,CPA
更为重要的是,Dr. Song不但是DBA项目负责人,还是DBA学习者。她在2024年12月成功通过贝翰文大学DBA论文答辩,登顶象征荣誉的博士殿堂。
因此,无论你是即将站上答辩台,还是仍在打磨论文阶段,Dr. Song的分享都是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以下是分享内容精华版,建议收藏: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博士论文答辩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今天的分享不仅仅是来自于我曾经作为一名博士生的亲身经历,也结合我作为项目主任参加过的答辩会的观察和思考,我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答辩的整个过程,分享一些实用的备战策略,以及如何以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答辩这个重要的学术挑战。
博士论文答辩是在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场重要考试,也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展示。不仅仅是一场学术汇报,更是对研究能力、思维逻辑、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全面考察。
很多同学在面对答辩时都会感到紧张,甚至焦虑。但请记住,答辩不是一场审判。评委的目的是帮助你把研究做得更扎实。因此,如果你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好心态,就离成功答辩就更近一步。
为了顺利的答辩,首先需要了解答辩的过程。
博士答辩通常会持续一个小时左右,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研究成果汇报环节,时长20分钟,不能超时。
在这个阶段,需要简洁明了地向评委清晰展示你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由来、研究目的、使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的发现和结论。
第二,评委提问和学生回答的环节,时间在20到30分钟。
评委会根据研究内容提出问题,来考察思维逻辑、研究深度和学术应变能力。
在这一阶段,你需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保持冷静,用清晰、系统的语言来回答,展现你对研究的深刻理解。
第三,结果说明环节。
评委会在这个阶段讨论并公布答辩结果,同时给出反馈意见。这一环节为答辩者提供了一个改进和完善研究的机会。
研究成果汇报环节是向评委展示研究价值的核心部分。由于时间有限,必须要做到内容精炼、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我的建议是提前多次练习需要汇报的内容,并且严格计时。每一次练习都必须模拟正式答辩的状态,确保自己能够在20分钟内完整地表达所有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在练习中可以尝试使用答辩时会使用到的工具,比如腾讯会议、PPT共享等,确保在正式答辩时,不会因为操作不当而造成心态上的波动。
如果练习时发现汇报时间超出限制,需要果断进行删减和调整,以确保在最终答辩时,不会遗漏最关键的信息。
另外,PPT 的使用和设计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 PPT不需要堆砌冗长的文字和复杂的数据表格,而应该能够简洁明了地突出核心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主要发现以及结论。放入过多信息,反而会让评委难以抓住重点。
我的建议是每一页 PPT 都围绕一个清晰的主题,不要让评委在阅读 PPT 的同时,还要额外花精力去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除了熟悉自己的研究内容,在准备答辩的时间里,还可以站在评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是很多同学容易忽略的一点。答辩不仅仅是来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评委的提问。
我建议大家换位思考,在准备的过程中把自己当做评委,向自己提问。
根据我的答辩经验以及我所参与过的答辩会,评委们的提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研究模型
常见提问:研究模型如何建立?研究模型的核心变量是什么?是否存在遗漏比较重要的变量?研究假设是否合理?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如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
关于研究模型的问题,需要能够清楚地解释自己的研究逻辑,并且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选择。
第二,理论框架
常见提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理论框架?它是如何支持你的研究的?如果换一个理论框架,你的研究结果会不会不同?研究过程会不会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关于框架的问题,要求答辩者不仅要熟悉自己的研究背景,还要了解其他可能涉及的理论框架。这样被问到这一类问题时,就可以做出有力的回应。
第三,你的研究与现有理论的关系
常见提问:你的研究如何贡献到现有理论?你的研究是否填补了某个理论的空白?你如何证明你的研究结果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
这类问题考察的是对现有文献的理解程度。所以在回答的时候,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对文献的理解来说明研究价值。
第四,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常见提问:你的研究是不是具有现实意义?你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可以用于实践?你的研究对于目前的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或者是行业里的专家而言,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建议?
面对这类问题,回答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行业现状,来说明自己的研究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第五,开放性问题
评委们不仅想要了解你在做研究时如何得出结论,更希望看到你在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时如何灵活地进行调整。
如果被评委问到了开放性的问题,无需急于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通常情况下,很多问题本身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相反,你需要从多维角度进行思考,展示你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术问题的独立思考。
以我的亲身经验举例。当时评委问到我:如果重新开始研究,会做出哪些不同的选择?
我在回答中首先承认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通过改进一些方法,调整一些假设来拓展我的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且提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展现出在整个研究中,我是如何不断反思和优化整个研究设计的。
我的回答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所以如果你被问到开放性的问题,要去思考评委提问的底层逻辑,而不是单纯回答问题。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你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用于其他学科或者行业?如果可以,需要做出哪些调整来使研究成果用于其他的学科或者行业?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对研究普适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解。评委们想要知道你能不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更大的学术背景或实际背景下进行讨论。
在回答之前,你可以思考自己的研究是否具有跨学科的潜力,或者能否对特定行业或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在回答时应尽量避免局限于你自己的研究领域,应该拓宽思路,展示你对研究的外延和拓展。
面对这类问题,不要感到压力巨大或气馁,更应该展现出自己的学术成熟度。你可以大胆提出想法,即使假设或者研究思路被推翻,也可能会在某些领域产生重要的学术价值。
总体来说,博士论文答辩中的提问往往并不存在标准答案。而是在考察你在面对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方式,思考的严谨性、反思性以及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评委看到你在学术能力上的全面性和成熟度,使你的研究更加的具有说服力和学术价值。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在答辩过程中遇到了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不要感到慌乱,或陷入自我怀疑。
相反,你应该在第一时间来承认问题的复杂性,然后从自己的框架结构和思路出发,尽量给出一个有逻辑的回应。这个回应不需要是一个完美的答案,它只是一个展示你是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推导出合理解答的过程。这种回应不仅仅能展示你的学术深度,也体现了你在面对挑战时的一些思维模式。
另外,也可以坦诚地表示自己目前无法立刻提出完整的答案,但是你已经意识到导师所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计划如何在未来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这样回答显示了你对自己研究的反思和前瞻性的思考,可以让评委看到你具备继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回答的方式,只适用于少数情况。比如说,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已经超出你当前的研究范围。
在答辩结果公布之后,很多情况下,即使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评委也有可能会要求你对论文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对于这些修改要求,不论大小,都不应该觉得是一种失败,而应该看成一个提升你论文质量的机会。
博士论文的最终目标是学术上的严谨和创新,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接受评委的反馈,并且根据他们的反馈和建议进行修改,从而提升研究质量,深化学术和研究的学术贡献。
博士论文答辩,不仅是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一场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希望大家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挑战,充分准备,冷静应对,你们要相信自己的研究,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祝愿大家都可以顺利通过答辩,期待你们站在博士终点,回看这段旅程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突破。同时,我也期待在未来的毕业典礼上看到你们的身影,面对面地跟你们说一句:恭喜,毕业快乐!
Q & A
Q1:答辩委员会由哪些人组成?
A:答辩委员会包含委员会主席和一名成员。由论文指导老师和另外一个教授在阅读过最终版本论文后进行答辩提问。
Q2:为什么答辩通过,还会出现论文需要修改的情况?
A:评委们认为论文中的一些部分需要更多的内容和文献来进行理论支撑,所以会建议补充一些内容来让论文更具有说服力。这可能是在答辩过程当中发现,也可能是阅读最终版论文时发现。
但修改论文与答辩是否通过并无直接联系。在美国,答辩过后修改论文也十分常见。只要答辩时得到评委会的一致通过,简单对论文进行修改,不影响答辩结果。
Q3:触及哪些红线会让答辩不通过?
A:除非是出现比较重大的情况才会不通过。包括无法回答关于研究的核心问题;论文结构逻辑混乱(导师在答辩前会进行把关,因此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低);研究成果汇报超时遗漏重要信息,导致导师们对研究成果认识不足等。
Q4:关于理论模型的问题,如果被问到自己的研究是否能采用其他模型和理论来进行,在自己的确对于其他理论了解甚少的情况下,该如何回答?
A:除了目前的理论,建议大家适当了解研究所涉及到的其他理论。实在不了解的话,可以承认自己在理论方面的限性,听取评委的建议,表明自己将在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设计中,增加其他的理论。
评委并不寄希望于另一个理论会对你的研究更有帮助,他们想看的是在被问到这种开放性问题时,答辩者是如何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Q5:在答辩PPT中,参考文献是必需项吗?
A:是的。第一,答辩PPT中的某个理论如果使用到某些文献,需要标注来源。第二,建议在PPT最后一页一一列举。这样在答辩时,就可以一带而过地展示,无需逐一汇报。
Q6:如果汇报超过20分钟会怎么样?
A:答辩过程中会计时,到了20分钟会强行停止整个汇报,自动进入到评委提问和学生问答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