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A学员马勇:成年人的学习,习惯和方向远比知识与资料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4-01-01 20:19

高尔基曾说过:“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为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贝翰文大学DBA项目首期班学员线上分享交流会上,马勇同学这样描述自己学习工商管理博士的初衷:因为我是一个喜欢走出舒适区的人,学习新知识的那种“麻辣感”,让我很开心。


马勇同学的观点代表了很多DBA学员的心声,正是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求,使得一群人通过清控至道教育&贝翰文大学联合推出的贝翰文大学DBA项目聚在了一起。


如今再次回顾马勇同学的分享,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对于学习的思考,或许能给正在苦恼未来方向的你一些参考。



以下为分享全文:


当我知道要分享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要跟大家聊一聊,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我是如何思考的,有哪些思路以及借鉴了什么。

 

但当我得知自己的分享顺序时,我知道那时候,大家已经不是很想再来听我分享怎么去做一道题了,所以我选择了第二个分享主题:总体学习感受。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贝翰文大学,我和这门课程的关系,以及我在这门课程中的巨大收获。

 

首先,我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我要读一个工商管理博士?

 

熟悉我的同学可能知道,我之前的学位是心理学和法学,所以管理其实不是必须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学习工商管理呢?

 

因为我是一个喜欢走出舒适区的人,学习新知识的那种“麻辣感”,让我很开心。

 

第二,为什么选择清控至道教育和贝翰文大学?

 

首先是对周博士(清控至道教育董事长周新旺博士,下同)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的认可,我信任他。


周博士说,我们学博士学位有三个目的:学知识,交朋友,拿学位。

 

但这不是全部,我认为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于是我决定在贝翰文大学的学习中去探索。

 

在第一周的学习过程中,我就遇到了探索深层次原因最好的工具,叫做学习风格测试。这个测试有四个关键指标:


D:主动试验(动手)

F:具体经验(感觉)

W:观察思考(观察)

T:抽象概念(思考)

 

在我的自我评价中,我对学习一直是非常有感觉的,所以我以为我的F值会很高,结果却正好相反,我的F值最低。

其实我很不理解,因为学习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一种日常。我在高校当老师,每天上课写论文,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我甚至还把在贝翰文大学学到的知识教给我的学生。

 

虽然我没有办法解释F值低的原因,但我相信是有原因的。


于是我在我所教学的4个班中做了一项调研,让他们都去做学习风格测试,结果很多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测试的结果中F值也偏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我有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反哺了我自己,也解答了我的那个疑问:为什么毫不犹豫地选择贝翰文大学。

 

除了信任周博士和他的团队之外,我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一些潜意识的需求。来学习工商管理博士的,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热爱学习的人,所以学习动力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但特别喜欢学习,有时也会成为一种障碍。比如,你有没有这样想过:我不懒,也很勤奋,但我为什么不是那个特别成功的人呢?

 

我觉得自己不该是这个结果,我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我就想来到贝翰文大学,学习DBA,来找到一个答案。结果在贝翰文大学学习的第一单元,我就找到了,就是这个F值的探索。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喜欢学习,学过很多东西,上图列举了其中的1/5。

 

但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自认为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爱学习,我们爱成长,我们和懒人不同,懒人躺平、打游戏、吃喝玩乐,而我们一直在学习各种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也许是用学习这个动作去逃避一些更艰难的东西,注意力根本没有聚焦,所以我坚定不移地要学一个博士。因为只有当我确定了这个为期三年的中期目标后,我所有的注意力才能聚焦。

 

对于一个心理学专业的人而言,我学经济学、金融都是出于业余爱好。我的学习方式,大多是翻一翻、看一看,有时候学英语,兴趣来了又学日语,很难集中聚焦。

 

当我坚定不移地选择读博士,我就知道,我这次是铁了心要把自己的英语水准打磨到最顶尖,这就是F值对我的启示。

 

有人问我,现在准备转工商管理,以后想做企业吗?

 

其实我没有答案,因为还没有到达我人生中的第四个阶段。但我知道,我解决每一个阶段性成就的时间将越来越短。

 

在贝翰文大学学习的第一个单元,我就知道了这个工商管理博士的价值所在。它给我了一条线,让我知道,人到中年的一个中期目标,能帮助我高度聚焦最重要的东西。


因为有时候,无数有意义的东西,其实是最大的敌人,它比没意义、比躺平更让人迷惑。

 

而我目前最大的收获,我觉得是两条线:一条叫知识线,一条叫习惯线。

 

知识线给我们无数知识的碎片,这其实跟我们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习惯中,学习要遵循“绪论-特征-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的顺序。


这门课的不同在于,它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点,激发你去利用大脑当中最适合学习的结构,让你慢慢进入更艰深的深水区。

 

习惯线更重要。

 

第一周的课程基本上没有任何难点,给了我们很多时间在论坛上讨论和回复,但是我们学会了按照时间点完成学习;

 

第二周学习格式排版,查重引用;

 

第三周学会浓缩大意,高度地聚焦间接引用;

 

第四周又有新的习惯线引入。

 

我发现,我在第二周引用的文件都是单一作者,到第三周开始引用多作者。我还知道了,倒数第二个和倒数第一个作者之间,要使用不同的符号,不但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也渐渐解决了,我在未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我非常喜欢这种由难到易的学习模式。它其实是用行为训练,而不是说道理的方法,训练我们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前两天,我在群里看到有一位同学建议说,能不能把每周三的评论互动全部统一安排在每周六。

 

我觉得这样不好。首先客观上,减少了大家互动的时间。

 

主观上,我认为我们正在经受的行为训练就是把任务碎片化,然后在每一个小小的时间节点去完成。


从小,我们习惯的养成要靠爸妈唠叨、说道理,但父母很难温柔而坚定地用行为引导的方法,帮助我们养成习惯。

 

所以我认为,每三、四天完成一个小作业,这样积累三年之后,是远比你熬很长时间,在deadline完成论文要好得多。

 

中年人的学习,习惯比知识更重要,方向比资料更重要。

 

这是我的分享,也是我最切身的感受。


未来,我在贝翰文大学的学习会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也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