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第一位女博士——倪以信
发布时间:2020-11-27 00:00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学府中的皇冠,是无数学子梦想就读的地方。能够以清华本科的身份进入社会,就比同龄人的起步高了好几个台阶;若是想继续深造考上清华的硕士,则需要异乎常人的努力;能够攻读清华博士学位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女博士。

 

我们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就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位女博士——倪以信。



1.jpg

1968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的倪以信被分配到东北电力局某工程公司的一个偏僻的土建工地。虽然倪以信搞技术工作,但是劳动强度和男生没有什么区别,每天都重复着“打大锤,推矿车”的工作。

在那个“知识无用”的年代里,别人都往外扔书本,可是倪以信却从地摊买来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学习。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耐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用两年的时间自学完别人要用三年学完的电子管、晶体管等专业课程。

2.jpg

工作不久后,倪以信所在的朝阳电厂某机组并网发电进入倒计时阶段。发电前短路实验一切正常,但开路实验却出现了三相电压不平衡的问题,谁也不能确定问题所在,整个工程眼看要陷于瘫痪。

此时,工厂的领导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倪以信,这个专业知识过硬又踏实肯钻研的女孩子。凭借着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胆大心细的魄力,倪以信攥把螺丝刀,仅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找到了工程连线的错误。五分钟后,电厂实现正常并网发电。

3.jpg

1977年后,高考、研究生考试陆续恢复,这对倪以信来说无疑是个好机会。但是对于已经30多岁,且已工作10年的她,考研绝非易事!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倪以信每天下班后,坚持在厂里的卫生室里埋头苦读,在昏暗的灯下一学就是一年。坚定的信念加上长期以来对专业的不放松,外加她在工作中积累到的电气、锅炉等方面的知识经验,1978年9月,凭借着优异的入学成绩,32岁的她又一次步入了校园,开始了她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4.jpg

1983年,倪以信博士即将毕业,她选的博士论文课题是《电力系统故障处理过程数字仿真》,此课题在当时的国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导师的指导下,她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的琢磨、思考和多次的计算论证,最终,试验检验一次就获得了成功。后来,她又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设备进行录波试验,再和计算机的仿真波形进行比较,36条曲线全部吻合良好。
 
她博士答辩的当天,现场除了国内相关领域的10余位专家外,前来观看答辩的还有学校的老师、同学、媒体记者等,竟然多达200多人。在这种场合里,倪以信凭着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应答,顺利通过了答辩,成为清华首位女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个女工学博士!
 
5.jpg

1985年,她被选派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进修。回国前夕,凭借出色的表现,校方向她颁发了“名誉学者和顾问”的奖状,这是该校成立100多年来第一次给外国学者此荣誉。

“她(倪以信)常说她到美国来向我们学习,但我们却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倪以信的导师常常这么说,并且极力挽留她在美国工作。加拿大某电力公司也高薪聘请她,她都一一婉言谢绝了。
 
回国后的倪以信,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副主任。站在她所在“电机系”的木牌前,脑子里跳出了一个大胆的富于开拓性的构思:冲破传统束缚,拓宽学科领域,使电机系与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久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诞生了。倪以信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景和广阔的领域。

可如何能够做到名符其实呢?没有别的选择,唯有科研和育人

做倪以信的学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管是跟着她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激涌在血管里的笃实不羁的血,充灌到她的学生的血管里,使学生感到膨胀,感到冲击和压力,自觉不自觉地追随着她匆忙的步伐。她的执着、无我、拚命和严于律已,时常使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真羡慕倪老师,真喜欢她那样的人,却又不敢学她,一辈子都那样,该有多累。”
 
6.jpg

1989年,一位搞电压稳定的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出国,对此课题接触也不多的倪以信担当了那位博士生的指导老师。那时电压稳定课题在国外也极少有学者进行研究,所以这位博士研究生的课题进展十分缓慢。为了尽快熟悉课题,并能够迅速找到较高的视点,定出正确的方向,倪以信变成了高速运转的机器。就在民斋二楼对面的小屋里,她看那些定理、公式、概念、参考材料,时而合卷思索,时而奔波于实验室。一天两顿方便面泡午餐肉,头晕、眼花,直到休克,两次摔倒在小屋对面的水房里。
 
已经失去信心对课题怠慢下来的博士研究生看到倪老师脸上的疤痕后,也为自己的课题拼命了起来。特别是倪以信拿到他的论文报告后,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将一份概念清楚、内容创新、见解深邃的指导意见交给了他。这无异于又在已奔跑起来的博士生的身上猛加了一鞭。

7.jpg
左一 倪以信

他说:“只听说倪老师严,但不知怎么严,这次体会了。她的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使她的学生不好停下来喘气,只有拚命地跑呀跑。”

而当倪以信的学生得了“优秀论文奖”“霍英东基金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时,当他们学成之后即将回报祖国时,当他们意识到将要离开倪老师时,便会倏地记起,在那间小屋里,倪教授和他们谈理想、谈工作、谈人生与爱情;在那间小屋里,倪老师丢下吃了一半的饭碗跑到医院看望突然生病的学生;刮风了,倪老师检查他们宿舍的门窗...“倪老师其实更是我们的长辈和挚友。”他们会蓦地悟到,这几年的“苦”是多么的 “甜”。
 
“人生路怎么走,还是取决于自己。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要自强不息,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学习的信念,要抓住机遇,但是机遇来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准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自身的兴趣=个人的进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会产生远大的抱负和无穷的力量。”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倪以信无悔地说。
 
如今的倪以信是清华—港大深圳电力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香港工程师学会成员。回忆过去,桃李满天下的她常常会感慨,“和学生在一起推公式、讨论问题时,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有很多事要我去做。”仿佛对于她,科研和育人才是她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End -